诗词原文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所嗟官吏不相察,借租日日来符移。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雅,自然流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细雨蒙蒙,滋润大地,草木欣欣向荣,一声春雷,惊蛰到来,农家开始忙碌起来,农家没有几天空闲,耕种从此开始,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和菜园也得以整治,他们归来得很晚,要饮水喂牛,在西涧边让牛饮足清水,他们终日劳累,却不觉得辛苦,一旦雨水成泽,他们便满心欢喜,可是仓库里已没有粮食储备,官府的徭役却还没结束,想到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官仓里粮食却年年丰盈,为此我深感惭愧,最叹息的是那些官吏们,他们根本不顾及百姓的疾苦,反而天天来催缴租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田家春耕的繁忙景象,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农民的剥削,诗中“所嗟官吏不相察,借租日日来符移”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官吏不体察民情、频繁催租的不满和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家春耕的繁忙景象,展现了农民勤劳、质朴的形象,诗人通过对比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官府的剥削压迫,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诗中“所嗟官吏不相察,借租日日来符移”两句,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直接揭露了官府的腐败和无情,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任地方官期间,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深刻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他深感自己作为官员,有责任为百姓发声,揭露社会不公,于是写下了这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诗歌,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也体现了诗人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