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林园乃啼鴂,秋来墙壁自鸣虫。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秋思

春去林园乃啼鴂,秋来墙壁自鸣虫。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春去林园乃啼鴂,秋来墙壁自鸣虫。

愁人起望相思树,秋月还生昨夜风。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世称“韦苏州”,他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出身贵族,早年曾任京官,后因仕途不顺,逐渐转向隐逸生活,晚年寓居苏州,过着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日子,他的诗作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

译文

春天离去后,林园里响起了杜鹃鸟的悲啼;秋天到来时,墙壁上又传来了秋虫的鸣叫,忧愁的人起身远望那棵寄托相思的树,秋月依旧升起,伴随着昨夜的风。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去秋来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愁绪和相思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赏析

意象丰富:诗中“啼鴂”与“鸣虫”分别象征着春去秋来的季节更替,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哀愁氛围。

情感真挚:“愁人起望相思树”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苦,而“秋月还生昨夜风”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愁绪的绵延不绝。

风格淡远:韦应物的诗歌以清新淡远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自然流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寓居苏州期间,此时的他已经远离了官场的纷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尽管身处自然之中,享受着宁静与淡泊,但诗人的心中仍然难以割舍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这首诗成为韦应物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