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往往咎文穷,历数前贤半此风。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贫士吟

人穷往往咎文穷,历数前贤半此风。下一句是什么?

朝代:清代

作者:金圣叹

人穷往往咎文穷,历数前贤半此风。

才大难用知已少,时乖命蹇道途穷。

青衫司马啼江畔,白发东坡卧雪中。

自古文章憎命达,鬓丝禅榻伴孤灯。

作者简介

金圣叹(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江苏苏州人,清初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译文

人们常常将个人的贫困归咎于文采的不足,但细数历史上的贤能之士,半数都有这样的境遇,才华横溢却难以被重用,知己稀少,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使得道路艰难,就像白居易在江畔悲歌,苏轼在雪中卧病,自古以来,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命运多舛,只能伴着鬓角的白发和禅榻上的孤灯度过一生。

释义

这首诗通过列举历史上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人,表达了对文人贫困境遇的同情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首句提出“人穷往往咎文穷”的观点,接着通过“历数前贤半此风”来佐证,然后具体列举了白居易和苏轼的例子,最后以“自古文章憎命达”作为总结,强调了才华横溢的人往往命运多舛的普遍现象。

赏析

这首诗以议论开篇,通过列举历史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在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如将文人的才华与贫困进行对比,用“鬓丝禅榻伴孤灯”来象征文人的孤独和清苦,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青衫司马啼江畔”和“白发东坡卧雪中”,既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金圣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他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面对自己贫困境遇时,有感而发,通过列举历史上同样命运的文人,来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感慨和对文人贫困境遇的同情,这首诗也反映了金圣叹对文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文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