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幽兰
宋·苏辙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
那知林下馀幽物,雨打风吹不怨嗟。
作者及朝代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集解》、《栾城集》等行于世。
译文
春天的兰花如同美人,即便无人采摘也会羞涩地展现自己的美丽,时常能闻到风露中飘来的香气,但蓬草和艾草却深深遮掩住了它的身影,画家用丹青描绘出它的真实色彩,想要补全《离骚》中对兰花的描述,面对兰花,就像面对屈原一样,让人不敢以随便的态度对待,哪里知道在那树林之下还有这样幽静的兰花,任凭风吹雨打也从不抱怨叹息。
释义
本诗通过描绘兰花的高洁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兰花品质的赞美,兰花虽生于幽处,却自然散发香气,不畏风雨,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坚韧不拔的精神。
赏析
苏辙的这首《幽兰》通过对兰花的赞美,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一句,以美人喻兰花,形象地描绘了兰花的美丽与羞涩,而“那知林下馀幽物,雨打风吹不怨嗟”则进一步突出了兰花坚韧不拔、不畏风雨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时,面对人生的风雨,苏辙以兰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能保持高洁品格、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赞美兰花,诗人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