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擅场称举子,百年匡国是儒先。的解释

诗词原文

举子吟

一日擅场称举子,百年匡国是儒先。的解释

宋·刘克庄

一日擅场称举子,百年匡国是儒先。

文章有体须明辨,官职无阶勿强攀。

学海波澜夸浩渺,词锋锋锷露锋铓。

更须著意求诸老,莫向时流说等闲。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政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是南宋后期的重要诗人和词人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的一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一日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被称为举子,而百年间能够辅佐国家治理天下的才是真正的儒者先贤,写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体系,需要明确分辨;官职没有固定的阶梯,不要勉强去攀附,学问的海洋广阔无边,值得夸赞其浩渺;文辞的锋芒锐利,如同刀剑的锋铓一般显露无遗,更应该着意去寻求那些老一辈的学者,不要向那些平庸之辈夸耀自己的不凡。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科举制度和儒者角色的深刻认识,首句“一日擅场称举子”描绘了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场景,但紧接着“百年匡国是儒先”则强调了儒者真正的价值在于辅佐国家治理天下,而非一时的功名,中间两联则分别强调了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和体系,官职不应勉强攀附,以及学问的广阔和文辞的锐利,尾联则告诫年轻人要虚心向老一辈学者学习,不要自满于一时的成就。

赏析

这首诗以科举考试和儒者角色为切入点,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士人的心态和儒者的真正价值,诗人通过对比和劝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和儒者角色的独特见解,诗中语言质朴而深刻,既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有对儒者角色的赞美和期望,诗人还通过描绘学问的广阔和文辞的锐利,展现了士人应有的学识和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克庄仕途不顺、对科举制度和官场有所反思的时期,作为一位历经坎坷的士人,刘克庄对科举制度和官场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科举制度下士人心态的批判和对儒者角色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年轻一代士人的期望和告诫,在南宋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