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求贤
唐·杜荀鹤
清时择士岂充员,大辟贤关务远延。
桂树放教遮远道,杏花宜不向深边。
未逢调鼎功成日,拟向垂杨系钓船。
此去便应归隐计,故山松菊待君贤。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晚唐诗人,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举不第,后曾隐居庐山、九华山等地,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但未授官,曾任翰林学士,主管宫中诏命,后依附梁王朱全忠,任梁太祖开平年间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晚年辞官归隐九华山,以诗名世,杜荀鹤的诗反映现实,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译文
在清明盛世选拔人才岂能只是为了充数,应当广开贤路,务求选拔远方的人才。
桂树应当让它遮挡远行的道路,杏花也不应只开放在深宫之内。
尚未遇到能够辅佐君王成就治国安邦大业的日子,我打算在垂杨柳下系上钓船归隐山林。
此次离去便应筹划归隐之事,故乡的山林松菊正等待着贤士的归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明盛世选拔人才的期望,认为应当广纳贤才,不拘一格,诗人也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山林间与松菊为伴,过上闲适自在的生活。
赏析
首联“清时择士岂充员,大辟贤关务远延”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清明盛世选拔人才的看法,认为应当广开贤路,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而非仅仅为了充数,颔联“桂树放教遮远道,杏花宜不向深边”以桂树和杏花为喻,进一步强调了选拔人才应当不分地域,广纳贤才,颈联“未逢调鼎功成日,拟向垂杨系钓船”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尚未遇到能够施展才华的机会,便打算归隐山林,尾联“此去便应归隐计,故山松菊待君贤”再次强调了归隐的意愿,并以故乡的山林松菊为归隐生活的象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荀鹤晚年时期,杜荀鹤一生仕途坎坷,虽曾中进士,但并未得到重用,晚年时期,他可能对仕途心灰意冷,转而向往归隐生活,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清明盛世选拔人才的期望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现实,以及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