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别友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半岁相从终岁别,束书可作素书看。
鱼沉雁渺天涯路,月冷星稀海角寒。
此去蓬山路更远,归来人事梦难圆。
唯将别泪和酒洒,一曲离歌动九天。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但一生穷困潦倒,以教书、幕僚为生,年仅三十五岁便病逝,黄景仁的诗才横溢,风格独特,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与同时代的洪亮吉齐名,并称“二俊”,又与王昙、孙星衍、蒋士铨合称为“性灵派四大家”。
译文
与你相伴了半年,最终还是迎来了整年的离别,这一摞书信(束书)就如同白色的帛书(古代用于书写的重要文件,常指书信或遗嘱,此处引申为珍贵的记忆)一般珍贵,鱼儿沉入水底,大雁飞向远方,天涯海角的路途遥远而渺茫;月光清冷,星辰稀疏,海角之地更显寒冷孤寂,此去之后,你我将如蓬草随风飘散,路途更加遥远;待到归来时,人事已非,旧梦难圆,只能将离别的泪水与酒混合洒落,唱一曲离歌,那歌声似乎能撼动九天。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深厚而无奈的离别之情,首联直接点题,通过“半岁相从”与“终岁别”的对比,突出了相聚时光的短暂与离别时间的漫长,同时以“束书可作素书看”比喻书信的珍贵,象征着两人情感的深厚,颔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凄凉与孤独,颈联则直接抒发了对未来重逢无望的感慨,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尾联以“别泪和酒洒”和“离歌动九天”的夸张手法,将离别的悲痛推向高潮,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
赏析
黄景仁的这首诗以其深情厚谊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而著称,诗中通过对比、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将离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首联的“半岁相从终岁别”既是对事实的陈述,也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而“束书可作素书看”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颔联的自然景象描写,不仅营造了凄凉的氛围,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颈联的“此去蓬山路更远,归来人事梦难圆”则直接抒发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以及对过去的深切怀念,尾联的夸张手法,则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展现了诗人对离别之痛的深切体验。
创作背景
这首诗很可能是黄景仁在离别之际,为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感而创作的,黄景仁一生漂泊不定,与友人聚少离多,这种生活经历使得他对离别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在创作这首诗时,他可能正面临着与某位挚友的分别,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于是将这种情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离别之作,这首诗也反映了黄景仁对于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友情、爱情的珍视与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