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某山居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千顷白云都种玉,一杯弱水不胜舟。
山居幽处人稀至,月满松风径自秋。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文书画皆精,尤擅画竹,风格独特,诗风质朴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但性格豁达,其作品常蕴含深刻的哲理与人文关怀。
译文
千顷广阔的天空中白云缭绕,仿佛都种满了美玉,而那一杯浅浅的弱水,却连一叶小舟也难以承载,我居住在这幽深的山林之中,人迹罕至,只有当月光洒满山林,松风阵阵之时,才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释义
“千顷白云都种玉”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空白云之美,比喻自然之景如仙境般纯净美好;“一杯弱水不胜舟”则通过弱水难以承载小舟的意象,暗示了某种超脱尘世、难以触及的高远境界。“山居幽处人稀至”直接点出山居生活的幽静与孤独;“月满松风径自秋”则通过月、松、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秋夜氛围。
赏析
此诗以景寓情,通过对山居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追求心灵自由的高洁情怀,首句“千顷白云都种玉”以宏大的视角开篇,将自然之美推向极致,既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纯净与高远理想的象征,次句“一杯弱水不胜舟”则以小见大,通过弱水难载舟的微妙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幽静与淡泊,月、松、风等元素不仅构建了一个宁静致远的画面,也寄托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仕途不顺,选择归隐山林之时,面对官场的腐败与世俗的束缚,郑板桥选择了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这种心境的写照,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对自由、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充满了哲理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