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恨无玉纩充天耳,垤鹳鸣鸠愿不闻。
作者及朝代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生活在公元712年至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杜甫早年游历各地,曾漫游吴、越、齐、赵一带,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译文
洛城一别,我已流落四千里;胡骑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兵戈阻隔,我年老漂泊在锦江边,想家时,我独自在月光下徘徊;思念弟弟时,我白天看着云彩入眠,只恨没有玉纩塞住耳朵,但愿能把鹳鹤鸠鸟叫声都听不见。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落四川时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流离失所的深切痛恨。“恨无玉纩充天耳,垤鹳鸣鸠愿不闻”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战乱和喧嚣,过上平静生活的愿望。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述诗人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恨无玉纩充天耳,垤鹳鸣鸠愿不闻”两句,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因战乱而流落四川,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感国家危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关切,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