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成语的解释为:对于同一个人,爱他时希望他活下去,厌恶他时又希望他死去,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的爱憎情绪,情感变化极大,态度前后截然不同。1、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拼音:ài zhī yù qí shēng, wù zhī yù qí sǐ2、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释义: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地喜爱时,就希望他永远活着、存在;而一 …
最新内容
诗词原文山中杂感朝代:清代作者:黄景仁秦谷入霜空有梦,越山无计可归耕。寒灯独对听风雨,落叶纷飞满故城。壮志未酬心已老,浮生若梦事皆轻。何时得遂闲居愿,月满松风径自清。作者简介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 …
诗词原文秋夜愁思唐·杜牧阶前月色与蛩声,阶上愁人坐复行。凉夜悠悠思往事,秋风瑟瑟动离情。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杜牧在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
爱之欲其生是一个成语,释义为指喜欢一个人时总想叫他活着,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含贬义。它体现了人们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深厚感情,而希望其存在或持续发展的心理状态。1、爱之欲其生的拼音:ài zhī yù qí shēng2、爱之欲其生的释义:指喜欢一个人时,就希望他活着,希望他活得好,形容对喜爱的人或事物极端珍视,希望其永远存在并处于良好状态。3、爱之欲其 …
诗词原文鹧鸪天·别情朝代:宋代作者:辛弃疾人间谁有岁寒交,聚散自然惆怅生。月照花前同笑语,风吹柳外各西东。情难舍,意难穷,梦回还忆旧时容。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头。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 …
诗词原文恨别唐·杜牧若在人间须有恨,除非禅伴始无情。寒灯照影孤吟苦,冷月窥窗独坐明。万事不如身手健,一生知得几清明。好花留与开人看,好酒留与醉客倾。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生活在晚唐时期(约公元803年-约852年),他是宰相杜佑之孙,自幼聪颖过人,文辞出众,杜牧的诗歌风格清新俊逸,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与对 …
爱憎分明成语的拼音是“ài zēng fēn míng”,这个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对于喜爱和憎恨的事物态度十分明确,不模糊、不混淆,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分明的立场。1、爱憎分明的拼音: ài zēng fēn míng2、爱憎分明的释义: 形容对人和事物爱憎的态度十分明确,不会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界限分明。3、爱憎分明的出处: 这 …
诗词原文别妻唐·李白金波千里别来夜,玉箸两行流到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作者及朝代作者:李白朝代:唐代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是唐代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李白的诗作题材广泛,包括山水、酒仙、友情、爱情、边塞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译文在离别之夜,月 …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成语的解释为:表示对人爱憎的态度截然不同,喜欢时捧在膝盖上,厌恶时就推到深渊里,形容对人态度根据好恶差别极大,极端地爱憎分明。1、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的拼音:ài zé jiā zhū xī, wù zé zhuì zhū yuān2、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的释义:形容对人爱憎分明,喜欢到极点时就把他抱在膝盖上,厌恶到极点时就推他 …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秋入江天河汉清,迢迢钟漏出孤城”,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以下是该诗的完整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诗词原文:秋夜寄邱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入江天河汉清,迢迢钟漏出孤城。遥知是夜檀栾影,应有微凉入画屏。(注:“秋入江天河汉清,迢迢钟漏出孤城”这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