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刘禹锡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孤馆悄无人,寒灯照空壁。
作者及朝代
刘禹锡,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性和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自幼聪颖好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等职,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谪,先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等地,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东都分司等职,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的诗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又有深沉婉约之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秋风带着寒意吹拂着我,秋月皎洁,不知在为谁而明亮,孤独的客栈里寂静无声,空荡荡的墙壁上,只有一盏寒灯在默默照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日夜晚的孤独与凄凉,首句“金风吹我寒”以秋风起兴,点明时令,同时暗含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次句“秋月为谁白”则进一步渲染了秋夜的清冷与孤寂,秋月虽明,却无人共赏,更添几分哀愁,后两句“孤馆悄无人,寒灯照空壁”则直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馆空寂,寒灯独照,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描绘秋风、秋月、孤馆、寒灯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诗中“金风吹我寒”与“秋月为谁白”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与凄凉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被贬谪期间,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因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在贬谪期间,他饱尝孤独与凄凉,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秋日夜晚,面对孤寂的环境,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秋风、秋月等自然景象,以及孤馆、寒灯等具体场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凄凉,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