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
寂寞身外事,萧条江海流。
兵戈尘漠漠,风雨雪萧萧。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注:“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非杜甫原句,此处为构造完整意境而加入,原问题中的两句为创作核心,以下分析基于这两句及整体构思进行。)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译文
怀揣着拯救时局的策略,却又有谁愿意倾听我的计谋呢?
对于身外的世事我感到寂寞无助,只能在这江海上孤独地漂流。
战乱频仍,尘土飞扬遮蔽了天空,风雨交加,大雪纷飞,一片萧索。
或许天意会怜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而人间则更加重视那迟来的晴朗。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虽有治国安邦之策,却无人赏识,只能孤独漂泊的无奈与悲凉,前两句直接点题,抒发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却无人理解的苦闷,中间两句描绘了诗人漂泊江湖,对世事感到寂寞与萧条的情景,后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环境恶劣,仍期待有转机。
赏析
“纵怀济时策,谁肯论吾谋”两句,直接表达了杜甫的壮志未酬之感,情感真挚,引人深思,全诗以个人的遭遇映射出时代的动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诗歌往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也不例外,通过“兵戈尘漠漠,风雨雪萧萧”的描绘,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晚年更是漂泊无依,生活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创作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虽有济世之才,却无人赏识,只能孤独漂泊的无奈与悲凉,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希望,即使环境恶劣,仍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