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粉雪酿清华,月作精神玉作花。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一团粉雪酿清华,月作精神玉作花。全诗是什么?

《粉雪清华》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一团粉雪酿清华,月作精神玉作花。

梦里相逢西子笑,烟波江上正浣纱。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初年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

译文

一团粉色的雪花仿佛酿造出了清华之气,月亮赋予了它精神,玉石雕琢成了它的花朵,在梦中与西施相逢,她正微笑着,在烟波浩渺的江上浣纱。

释义

这首诗以“粉雪”为喻,形容某种美好而纯净的事物,如同清华之气一般,月与玉,分别象征着高洁与美好,进一步烘托出这种事物的超凡脱俗,后两句则通过梦境与西施的相遇,将这种美好具象化为一位古代美女,增添了诗意与浪漫色彩。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好境界,前两句通过“粉雪”、“月”、“玉”等意象,构建了一个清新脱俗、高洁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的清华之气,后两句则通过梦境与西施的相遇,将这种美好具象化,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西施作为古代美女的代表,她的微笑和浣纱的场景,不仅增添了诗意与浪漫色彩,也进一步烘托出这种美好的超凡脱俗,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富有想象力,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难以确切考证,但从诗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纳兰性德在某一时期,对某种美好而纯净的事物产生了深刻的感悟,从而创作出了这首充满诗意和浪漫色彩的佳作,纳兰性德一生情感丰富,对美好事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刻的感悟,这也使得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