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景
唐·韦应物
太平之世岂独民仁寿,草木亦含雨露浓。
花气袭人知昼暖,鸟声鸣树觉春慵。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一径草芊芊,满庭花芳芳。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应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流露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
译文
在太平盛世,不仅百姓能够享受到仁爱长寿的生活,就连草木也沐浴在浓厚的雨露之中,生机勃勃,花香袭人,让人知道白天已经变暖;鸟鸣声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慵懒与惬意,我的家门朝向山路,柳树环绕着书房,一条小径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庭院里鲜花盛开,芳香四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太平盛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热爱,诗中“太平之世岂独民仁寿,草木亦含雨露浓”一句,强调了太平盛世不仅带来人民的幸福长寿,也让自然界万物得到滋养,体现了诗人对和谐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通过“花气袭人”、“鸟声鸣树”等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诗人以“太平之世”为背景,将自然美景与人民生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赞美,诗中“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隐居读书的生活场景,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随着政治腐败和阶级矛盾的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激化,韦应物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在诗中通过对太平盛世的描绘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人也通过隐居读书的生活方式,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