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此卷仅矮幅,而多夭矫腾踔之蟠龙。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蟠龙画卷赞

如何此卷仅矮幅,而多夭矫腾踔之蟠龙。的意思及出处

唐·李贺

古壁苔痕积,幽窗月影斜。

如何此卷仅矮幅,而多夭矫腾踔之蟠龙。

鳞爪飞扬动,风雷隐现间。

虽无千里势,犹有九天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他生活在中唐时期,才华横溢,却因家道中落,仕途不顺,一生郁郁不得志,李贺的诗作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瑰丽,常运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古老的墙壁上苔藓斑驳,幽暗的窗户外月光斜照。

为何这幅画卷仅仅尺幅短小,却描绘出如此多矫健腾跃的蟠龙。

龙的鳞爪飞扬生动,仿佛风雷在隐现之间。

虽然它们没有展现出千里驰骋的气势,但仍然拥有九天之上的威严容颜。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尺幅虽小但内容丰富的蟠龙画卷,赞美了画中龙的生动与威严,诗人用“苔痕积”和“月影斜”营造出一种古朴而幽静的氛围,以此衬托画卷的珍贵与独特,诗人以“如何此卷仅矮幅,而多夭矫腾踔之蟠龙”表达了对画卷内容的惊叹,认为这样一幅小画竟能容纳如此多矫健腾跃的龙,实属难得,诗人通过“鳞爪飞扬动,风雷隐现间”和“虽无千里势,犹有九天颜”等句,进一步描绘了画中龙的生动形象和威严气质。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艺术作品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美,诗人通过描绘一幅蟠龙画卷,不仅展示了画中龙的矫健与威严,还寄托了自己对才华和理想的追求,诗中“虽无千里势,犹有九天颜”一句,既是对画中龙的赞美,也是对诗人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不失高洁之志的写照,整首诗语言瑰丽,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贺个人的遭遇和心境有关,李贺一生才华横溢却仕途不顺,常怀才不遇之感,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一幅尺幅虽小但内容丰富的蟠龙画卷,寄托了自己对才华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不满,诗中的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圣象征,也反映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的向往,在创作这首诗时,李贺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信念。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