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寄斜封岁已馀,那闻异县更移居。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移居

不寄斜封岁已馀,那闻异县更移居。上一句是什么?

唐·韦应物

不寄斜封岁已馀,那闻异县更移居。

洞庭秋水晚来急,欲去低回意满途。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韦应物自幼聪颖好学,早年仕途较为顺畅,但中年以后仕途不顺,多次遭贬,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自然与和谐,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韦应物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译文

不再寄送那些斜封的信件已经多年,哪里还能听说你在异乡又搬了家。

洞庭湖的秋水在傍晚时分流得越发湍急,想要离去却又满心徘徊,思绪满溢在路途之上。

释义

“不寄斜封岁已馀”中的“斜封”指古代的一种非正式的信件封装方式,这里可能暗指与友人失去联系已久;“那闻异县更移居”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移居异乡的惊讶与关切。“洞庭秋水晚来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焦急与不舍,“欲去低回意满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即将离别的友人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移居异乡的关切与不舍,首句“不寄斜封岁已馀”既点明了时间的流逝,又暗示了与友人联系的断绝;次句“那闻异县更移居”则直接引出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惊讶与关切,后两句则以洞庭秋水的急流和诗人内心的徘徊不舍,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哀愁与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仕途不顺、多次遭贬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韦应物与许多朋友失去了联系,而当他得知某位友人又移居异乡时,内心充满了关切与不舍,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韦应物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在仕途不顺时的孤独与无奈,通过描绘洞庭秋水的急流和诗人内心的徘徊不舍,也展现了韦应物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知和深沉情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