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峡中即事

三峡浪喧明月夜,万州山到夕阳天。全诗是什么?

唐·卢象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猿啼处青山苦,

野水流时白露浑。

三峡浪喧明月夜,

万州山到夕阳天。

作者及朝代

作者:卢象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卢象,唐代诗人,字纬卿,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等职,卢象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长江在峡谷中奔腾如雷霆相斗,古木苍藤遮蔽了日月的光芒,战马不如归家的马匹安逸,千家万户如今只剩下百家残存,哀猿在青山间啼哭,诉说着苦难,野水在流淌时带着白露的浑浊,三峡的浪涛在明月之夜喧嚣,万州的山峦一直延伸到夕阳映照的天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三峡地区的壮丽景色和战乱后的凄凉景象,首联以雷霆相斗形容长江在峡谷中的奔腾之势,古木苍藤则营造出一种幽暗的氛围,颔联通过对比战马和归马的安逸,以及千家万户的残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颈联以哀猿啼哭和野水浑浊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尾联则以三峡浪喧和万州山到为结尾,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隐含了对时局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三峡地区的壮丽景色,但又不失时机地穿插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内心的忧虑和同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社会的批判,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卢象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通过描绘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卢象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他作为一位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