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闻梵呗宣,余声静不嚣。的释义

诗词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一闻梵呗宣,余声静不嚣。的释义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

万籁此都寂,一闻梵呗宣,余声静不嚣。

作者及朝代

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常建,唐代著名诗人,字太初,祖籍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后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志,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州武昌(今属湖北),天宝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等诗较为著名,他的作品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诗风清丽,意境深远,多用白描手法。

译文

清晨我步入这座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的花木繁茂幽深。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那余音袅袅,似乎让周围的一切更加宁静,没有喧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静美妙景色,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勾勒出清晨时分古寺的宁静与庄严,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曲径”与“幽处”、“禅房”与“花木”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古寺的幽静与神秘,颈联“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以山光水色为背景,通过“悦鸟性”与“润禅心”的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禅理的领悟,尾联“万籁此都寂,一闻梵呗宣,余声静不嚣”,以“万籁此都寂”的宁静为背景,突出了“梵呗宣”的悠扬与深远,那余音袅袅,似乎让周围的一切更加宁静,没有喧嚣,从而达到了以动衬静、以声衬寂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常建在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市境内著名的佛教寺庙兴福寺,常建一生仕途不顺,长期漫游名山大川,过着一种近似隐居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和禅理的深刻领悟。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