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天台
唐·张祜
山林胜处说天台,仙佛多从此地栖。
碧水丹山相映美,白云红日共辉曦。
松间明月长留照,石上清泉不息啼。
欲问仙踪何处觅,此中胜境是仙梯。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张祜确有其人,且为唐代诗人,但本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祜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卒于唐懿宗咸通年间,他一生未得显达,终以处士自终,张祜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表达隐逸情怀,他的作品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译文
山林中的绝佳去处要数天台了,许多仙人和佛祖都曾在此栖息,碧绿的湖水和红色的山峦相互映衬,美不胜收;白云和红日一同照耀,光辉灿烂,松树间的明月长久地照耀着,石头上的清泉不停地流淌着,想要询问仙人的踪迹在哪里寻找,这里的绝美之境就是通往仙境的阶梯。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的美景和神秘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赞美,诗中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宁静祥和的意境,诗人也通过“仙佛多从此地栖”等语句,暗示了天台山作为仙佛栖息之地的神秘地位。
赏析
这首诗以天台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美丽的画面,诗人运用对比、映衬等手法,将山水景色、日月星辰等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诗人也通过描绘仙佛栖息的场景,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唐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特点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诗人都喜欢通过描绘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张祜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也深受这种创作风气的影响,他可能在天台山游览时,被这里的美景所打动,从而产生了创作这首诗的灵感,他也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