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衡门春尽杨花飞,未衰杨叶风影追。
衡门寂寂人迹稀,风影落衡门自归。
作者及朝代
此诗名为《衡门风影》,作者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公元772年,卒于公元842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常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对社会的变迁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刘禹锡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激昂慷慨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是唐代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译文
衡门边的春天已经逝去,杨花随风飘散,那尚未衰老的杨叶,在风的吹拂下,影子在衡门上摇曳,衡门寂静无声,人影稀少,只有风的影子独自落在衡门上,仿佛也在诉说着孤独与寂寞。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衡门边杨叶与风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孤独的感慨,衡门作为古代简陋的门户,象征着诗人简朴的生活和淡泊的心境,杨叶未衰而风影已落,暗示着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衡门边杨叶与风影的交织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人以杨叶和风影为象征,巧妙地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衡门的简朴与寂静也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刘禹锡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衡门作为他生活环境的象征,反映了他晚年生活的简朴与宁静,而杨叶与风影的描绘,则可能是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的抒发,在创作这首诗时,刘禹锡可能正沉浸在一种对过往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之中,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