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侵竹屋瓦灯青,独据枯梧兴似僧。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

秋夜独思

寒侵竹屋瓦灯青,独据枯梧兴似僧。出自哪首诗?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寒侵竹屋瓦灯青,独据枯梧兴似僧。

风送秋声来户外,月移竹影上窗棂。

闲居自得清幽趣,野客何须问姓名。

一曲清歌无人和,满襟幽思付瑶琴。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借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其书法和绘画也独具风格,尤其是他的竹石画,更是名扬四海。

译文

寒冷的空气侵袭着竹制的小屋,屋内的瓦灯发出青色的光芒,我独自坐在干枯的梧桐树下,心境如同僧人一般宁静淡泊,秋风将秋意送到门外,月光则移动着竹影映上窗棂,闲居于此,我享受着这份清幽的乐趣,作为一个山野之人,又何必去询问我的姓名呢?我独自吟唱一曲清歌,却无人应和,满腔的幽思只能寄托在瑶琴之上。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夜中独处的情景,通过“寒侵竹屋”、“瓦灯青”、“独据枯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以僧人的心境自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通过“风送秋声”、“月移竹影”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秋夜的清幽与静谧,诗人以“一曲清歌无人和,满襟幽思付瑶琴”作结,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将幽思寄托于音乐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独处的情景与心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竹屋”、“瓦灯”、“枯梧”、“秋风”、“秋月”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还寓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诗人通过“兴似僧”、“闲居自得清幽趣”等表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闲居时期,郑板桥一生历经坎坷,晚年时他选择归隐山林,过着闲居自得的生活,在这段时期,他常常以诗书画为伴,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人生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在秋夜中独处时,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秋夜的清幽与静谧,以及自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人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孤独与无奈之情。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