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赞德
唐·白居易
传称兼仁义,阿好乃过赞。
德重礼逾轻,名高行弥敛。
周公恐流言,王莽谦未篡。
圣哲尚守谦,小人争务显。
作者及朝代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
译文
传说中称赞那些兼具仁与义的人,但过分的赞美往往出于偏爱,品德越重的人,礼仪上反而越显谦逊;名声越高的人,行为上越加收敛,周公担心流言蜚语,王莽在篡位前也表现得十分谦逊,圣人和哲人都坚守谦逊之道,而小人却争相炫耀自己的显赫。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举例,阐述了真正的仁义之士在得到赞誉时往往保持谦逊,而小人则往往因为虚荣心而过分炫耀,诗中提到的“周公”和“王莽”是两个极端的例子,周公是西周初期的政治家,以忠诚和谦逊著称;王莽则是西汉末年的权臣,最终篡位建立新朝,但在篡位前也表现得十分谦逊,以赢得人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谦逊与虚荣,白居易通过对比和举例,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诗中既表达了对真正仁义之士的赞美,也批判了那些因为虚荣心而过分炫耀的小人,诗人也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白居易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政治复杂的时期,诗人身处其中,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面对社会上的种种虚伪和浮夸时,有感而发,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态度,白居易也希望通过这首诗来提醒人们要保持谦逊和真诚,不要为了一时的虚荣而失去自己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