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军需所会地,宁免物价艰。
战祸连绵日,民生凋敝间。
仓储空如洗,市井闹犹闲。
何时见太平,重振旧河山。
作者与朝代
此诗名为《军需叹》,作者为明代诗人李时中,李时中,字景元,明代末年著名文人,生于乱世,一生忧国忧民,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深受后人敬仰。
作者简介
李时中生于明末一个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对时局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表达了他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李时中的诗歌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译文
军需物资聚集的地方,怎能避免物价飞涨呢?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的生活日益困苦,仓库空空如也,仿佛被洗劫一空;市井虽然喧嚣,但实则交易冷清,无人购买,何时才能见到太平盛世,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恢复往日的繁荣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军需所所在地的物价艰难,反映了战争对经济的破坏和对民生的影响,诗人以军需所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战争期间物资短缺、物价飞涨的社会现象,通过对比仓储的空荡和市井的喧嚣,进一步突出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国家重振旧河山的期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双重打击,诗人通过描绘军需所所在地的物价艰难,巧妙地反映了战争期间物资短缺、经济萧条的社会现实,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批判,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和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诗人李时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深感忧虑和愤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军需叹》,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批判,也表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声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