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恨别

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全诗是什么?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大夫归来立石日(变句),天子尚未蒙尘时(化用意境)。

(注:由于直接包含“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这两句的确切诗句在历史上并未直接出现,我根据杜甫的诗意和风格,对原诗进行了变句与意境化用的处理,以体现这两句所蕴含的情感与背景,以下解析基于杜甫的《恨别》及变句后的意境。)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译文

(原诗《恨别》译文)

离开洛城已有四千里之遥,胡人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草木由绿变黄,我在剑外漂泊流落,关塞阻隔,我年老多病困居江边,想到思念家乡,我夜晚在月下踱步,白日里卧床看云,愁绪满怀,听说河阳一带近期捷报频传,司徒大人您正急于攻破幽燕。

(变句意境解释)

当大夫(此处可理解为杜甫自喻或泛指忠臣)归来,立下石碑铭记胜利之日,那时的天子还未曾遭遇战乱流离,国家尚未蒙受耻辱。

释义

原诗《恨别》表达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因战乱而与家人离散,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国家战事的忧虑与期盼,变句部分则强调了在国家危难之际,忠臣归来,铭记胜利,而天子尚未蒙尘(即未受战乱之苦),寓意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盼。

赏析

杜甫的《恨别》以其深沉的情感、真挚的忧国忧民之心,展现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对和平的渴望,变句部分则通过“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的描绘,进一步升华了原诗的主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忠臣良将的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高超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恨别》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上年正月,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原以为能很快回到洛阳,与家人团聚,不料又被严武留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因生活困难,杜甫携家由梓州往阆州(治所在今四川阆中),依附好友、阆州刺史杜鸿渐,此诗即作于阆州,抒发了杜甫流落他乡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战事的忧虑与期盼,而变句部分则是基于这一背景,对原诗意境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