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难语命,裨灶不知天。上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

观化

仲尼难语命,裨灶不知天。上一句是什么?

唐·刘禹锡

百龄半度来相访,

依旧簪裾矜气象。

坐定云移竹影斜,

笑言未了风吹断。

仲尼难语命,裨灶不知天。

徒然九十翁,此路欲安适。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授太子校书,后历任监察御史、郎州司马、连州刺史等职,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喻之作,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抒情之作,还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之作。

译文

百岁老人来访,依旧保持着簪裾的尊贵气象。

坐下不久,云移竹影斜,笑语未尽,风吹断了谈话。

孔子难以谈论命运,裨灶不懂得天道。

徒然活到九十岁,这条人生路又能通向何方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百岁老人来访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命运和天道的思考,诗中“仲尼难语命,裨灶不知天”两句,借用了孔子(仲尼)和古代占卜家裨灶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难测以及天道难明的感慨,最后两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迷茫。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一位百岁老人的形象,展现了人生的沧桑和无常,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孔子和裨灶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和深度,最后两句则以一种无奈和迷茫的口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困惑和思索,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刘禹锡的个人经历有关,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在长期的贬谪生活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难测,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迷茫,这首诗也反映了刘禹锡作为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考力。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