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食梨
宋·苏轼
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未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
土酥绝类穆家儿,好著崔家饤坐梨。
遮眼书千卷,供肠梨数筐。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文学上成就极高,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译文
到了霜降时节,红梨已经熟透,柔弱的枝条已经承受不住果实的重量,这梨子虽然未曾解除夏日的干渴,但长久以来却能帮助人们在春天里品尝到如同冰雪般清凉的滋味,它的口感绝佳,与穆家所产的梨子非常相似,最适合放在崔家宴席上作为精美的果盘点缀,我眼前堆满了上千卷书籍,而肠胃里则装满了数筐甜美的梨子。
释义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在品尝红梨时的感受,诗中通过“霜降红梨熟”点明了季节和果实的成熟,接着用“柔柯已不胜”形容梨树枝条的柔弱,暗示果实丰硕,接下来的诗句则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梨子的清凉口感和美味程度,以及诗人对梨子的喜爱之情,最后两句则通过“遮眼书千卷”和“供肠梨数筐”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既爱读书又爱美食的生活情趣。
赏析
这首诗以红梨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土酥绝类穆家儿”一句,用“土酥”形容梨子的口感,既形象又贴切,同时通过与穆家梨子的对比,突出了红梨的独特之处,而“好著崔家饤坐梨”一句,则通过宴席上精美的果盘点缀,进一步展现了红梨的珍贵和美味,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日常生活有关,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美食家,苏轼对自然之美和美食有着独特的热爱和追求,在品尝到红梨这种美味水果时,他自然会心生欢喜并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苏轼在仕途不顺、生活困顿之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通过品味美食来寻找心灵慰藉和人生乐趣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