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帛菽粟的成语解释

布帛菽粟是一个成语,意指寻常食用的谷类、穿的布匹,形容生活必需品或极平常、普通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极平凡的事物或普通百姓所必需的衣食等物,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

1、布帛菽粟的释义

布帛菽粟的成语解释

布帛菽粟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物(布帛)和食物(菽,豆类;粟,小米),泛指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这些物品是维持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反映了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简单与朴实。

2、布帛菽粟的出处

这一词组最早见于《论语·阳货》中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之于食也,无求饱也;居无求安也;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小人反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布帛菽粟”四字连用,但孔子所倡导的简朴生活理念与“布帛菽粟”所代表的生活必需品相契合,后世逐渐将这一理念概括为“布帛菽粟”,强调生活的基本与朴实,现代意义上的“布帛菽粟”作为词组使用,则多见于后世的文献或口语中,具体出处难以考证。

3、布帛菽粟的例句

“在古代社会,布帛菽粟是百姓生活的根本。”

4、布帛菽粟的分解解释

- 布帛:指布匹和丝织品,是古代人们的主要衣物材料。

- 菽:豆类作物的总称,如大豆、小豆等,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 粟:古代指小米,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5、布帛菽粟的成语用法

虽然“布帛菽粟”本身不是一个成语,但它常被用作形容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代名词,出现在描述古代社会或强调生活简朴的语境中。

6、布帛菽粟的示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最渴望的就是能有足够的布帛菽粟来维持生活。”

7、布帛菽粟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柴米油盐(同样指日常生活必需品)、衣食住行(泛指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 反义词: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山珍海味(指珍贵稀有的食物)。

关于“布帛菽粟”的出处部分,由于历史文献的浩瀚与复杂性,具体出处可能难以精确到某一文献或某一时期,因此上述解释是基于广泛认知与理解的综合表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