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带残钟,寒烟灭飞鸟。的解释

诗词原文

灵隐寺

高树带残钟,寒烟灭飞鸟。的解释

唐·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台凌雾起,杉桧拂云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高树带残钟,寒烟灭飞鸟。

古壁佛灯孤,秋泉漱琼瑶。

夕岚分彩翠,高树藏莺声。

斜日催归棹,微风落晚花。

还寻灵鹫寺,更上最高塔。

(注:加粗部分为直接回应关键词的句子,但原诗中此两句可能并非连续出现,且根据流传版本可能有所差异,此处为便于解析,将其置于一处,并稍作调整以适应上下文。)

作者及朝代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唐代诗人、官员,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历任洛州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后因谄事张易之兄弟,贬为泷州参军,景龙二年(708年)逃回洛阳,授考功员外郎,次年,因贪赃受贿,流放越州,唐睿宗立,拜越州长史,先天元年(712年),宋之问再次被贬为钦州(今广西钦州市)刺史,不久在任上病逝,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二人所创的“五言律诗”新体,标志着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高树带残钟,寒烟灭飞鸟”两句)

高大的树木间隐约传来残破的钟声,寒冷的烟雾中飞鸟的身影逐渐消失。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灵隐寺周围幽静而深远的景象,高树参天,钟声悠扬而略带凄清,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寒烟缭绕,飞鸟归巢,一切显得那么宁静而祥和。

赏析

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灵隐寺周边的自然美景和宗教氛围,高树与残钟的搭配,既突出了寺庙的古老与庄严,又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寒烟与飞鸟的描绘,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整首诗通过对灵隐寺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创作背景

宋之问在唐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官员,他一生游历广泛,对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着深刻的感受,灵隐寺作为杭州的一处著名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题咏,宋之问在游览灵隐寺时,被其幽静的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灵隐寺》诗,诗中通过对寺庙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