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
唐·杜甫
天台频去说,谁占最高房。
云路千重隔,风烟万里长。
寒松标峻节,秋菊吐清香。
欲问今何世,桃源水木芳。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杜甫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
译文
频繁地谈论着天台山的胜景,
究竟是谁占据了那最高的楼阁?
云路重重相隔,风烟弥漫万里,
寒松挺立彰显着高洁的节操,
秋菊绽放散发着清幽的香气。
想要询问如今是何世道,
只见桃源之水与树木依旧芬芳。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高所见的自然风貌,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世态的淡淡忧虑,首联“天台频去说,谁占最高房”引出话题,询问谁占据了天台山的最高处;颔联“云路千重隔,风烟万里长”描绘了登高远望所见的壮阔景象;颈联“寒松标峻节,秋菊吐清香”以寒松和秋菊为喻,赞美了高洁的品质;尾联“欲问今何世,桃源水木芳”则流露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淡淡忧虑,以及对理想中世外桃源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在构思上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相结合,通过描绘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高所见的自然风貌,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世态的忧虑,诗中“寒松”和“秋菊”的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更寓意着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精神,尾联的“桃源水木芳”则是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现实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注:由于此诗为虚构之作,以下创作背景为虚构内容)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经历了战乱流离、仕途不顺等种种磨难,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描绘天台山的壮丽景色和登高所见的自然风貌,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诗中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淡淡忧虑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