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总能知岁改,青山依旧对柴扉。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白发总能知岁改,青山依旧对柴扉。的意思及出处

归园田居·其二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白发总能知岁改,青山依旧对柴扉。

(注:“白发总能知岁改,青山依旧对柴扉”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陶渊明的任何一首明确记载的《归园田居》中,可能是后人根据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与意境进行的创作或提炼,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构想为《归园田居·其二》的结尾部分,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白发总是能感知岁月的变迁,而青山依旧静静地面对着简陋的柴门。

释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恒久不变的敬畏,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而青山则代表着自然界的永恒和不变,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深刻思考。

赏析

这两句诗以简洁而深邃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白发与青山的对比,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感慨,也是对自然恒久不变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这一对比,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这两句诗也体现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创作背景

虽然“白发总能知岁改,青山依旧对柴扉”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陶渊明的明确记载作品中,但我们可以将其融入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和创作背景中进行解读,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深感不满,于是选择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这两句诗正是诗人在归隐田园后,对人生和自然深刻感悟的体现。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