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李峤
木无松柏心,蝎处蝼蚁托。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堪托。
作者简介:
李峤,唐代诗人、文学家、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早年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侍郎等职,他文学造诣深厚,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律诗见长,内容多写自然景物和宫廷生活,辞藻华丽,音韵和谐。
译文:
树木如果没有松柏那样坚韧不拔的心志,就如同蝎子只能寄居在蝼蚁的洞穴中一样,人们只是说种植桃树和李树来寄托情感,但这种树木(指没有松柏心志的树木)又怎能成为可靠的寄托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比松柏与无松柏心志的树木,以及蝎子与蝼蚁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于坚韧不拔、高洁自守品质的赞美,以及对那些缺乏坚定信念、只能依附于他人或低贱环境之人的批判。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树木和昆虫为喻,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于人格品质的看法,松柏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不拔、高洁自守,而蝼蚁则往往被视为卑微、弱小,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强调了坚定信念和独立精神的重要性,他也对那些缺乏这些品质的人进行了隐晦的批判,指出他们就像没有松柏心志的树木一样,只能依附于他人或低贱的环境,无法成为真正的强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峤个人的政治经历有关,在唐代,官场竞争激烈,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李峤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可能亲身经历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他在这首诗中通过自然界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坚定信念和独立精神的追求,以及对那些缺乏这些品质之人的批判,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人格品质和社会地位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