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申江行
朝代:清代
作者:袁枚
申江三百里,未使断知闻。
帆影连天际,潮声入耳喧。
楼台临水立,灯火照江滨。
此地繁华盛,何须远访村。
作者简介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性灵派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袁枚主张“性灵说”,强调诗歌创作要抒发人的真性情,反对模拟古人,对清代诗坛影响深远,其著作丰富,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传世。
译文
申江(即黄浦江)绵延三百里,消息灵通,从未断绝过人们的听闻,帆船的影子连接着天边,潮水的声音喧嚣地传入耳中,楼台依水而建,灯火照亮了江边的每一寸土地,这里的繁华景象如此盛大,哪里还需要远行去寻找那些偏远的村落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黄浦江沿岸的繁华景象,通过“帆影”、“潮声”、“楼台”、“灯火”等意象,展现了申江(黄浦江)的繁荣与热闹,诗人以“未使断知闻”表达了申江信息的畅通无阻,进一步强调了其作为商贸和文化交流中心的重要地位。
赏析
袁枚的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黄浦江的繁华景象,首句“申江三百里,未使断知闻”直接点题,突出了申江作为信息中心的地位,诗人通过“帆影”、“潮声”、“楼台”、“灯火”等具体景象,将申江的繁华与热闹展现得淋漓尽致,尾句“此地繁华盛,何须远访村”则是对全诗主题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申江繁华景象的赞美和向往。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画面感强,富有感染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申江的繁华与偏远村落的宁静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申江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袁枚生活在清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黄浦江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逐渐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袁枚作为一位敏锐的文学家和诗人,对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申江繁华景象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