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边夜有怀
唐·杜荀鹤
荒林虎啸风声切,野戍乌啼夜色空。
寒月苍苍照水驿,霜天寥落见渔翁。
愁肠欲断谁为我,泪眼相看共几重。
若使边尘吹不到,何须夜夜泣寒蛩。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荀鹤,字彦之,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考不第,后曾隐居庐山,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及第,但未授官职,返回家乡闲居,杜荀鹤的诗作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荒凉的树林中传来老虎的咆哮声,伴随着呼啸的风声显得格外凄厉;边野的戍楼上乌鸦啼叫,夜色显得更加空旷寂寥,寒冷的月光照耀着水边的驿站,霜冻的天空中稀疏地可见到渔翁的身影,愁绪万千,仿佛要断肠,又有谁能为我分忧?泪眼相看,这重重叠叠的愁苦又有谁能理解?如果边疆的战火不会蔓延到这里,又何必让寒夜里的蟋蟀为我夜夜悲鸣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夜晚的荒凉景象,通过虎啸风声、乌啼夜色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荒林虎啸、野戍乌啼为引子,生动地刻画了边塞夜晚的荒凉与孤寂,诗人通过寒月、霜天等意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愁苦之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荀鹤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的时代,诗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通过描绘边塞夜晚的荒凉景象和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