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江都
唐·罗隐
落日江都半是霞,野人犹说帝王家。
尚余孤冢栖寒鸟,空有遗祠伴落花。
玉树歌残犹有曲,胭脂井坏岂无沙。
凄凉六代兴亡地,千古令人恨咄嗟。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五代时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归隐九华山,以诗酒自娱,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多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历史的感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江都,半边天空都被晚霞染红,乡野间的人们还在谈论着往昔的帝王之家,那里还剩下孤零零的坟墓,寒鸟在上面栖息;空荡荡的祠堂里,只有落花相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虽然已经消失,但曲调犹存;胭脂井虽然塌陷,但井中岂会没有泥沙?这凄凉之地曾是六朝兴亡的见证,千百年来,令人感慨叹息不已。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都(今江苏扬州)的落日余晖和野人对往昔帝王家的谈论,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孤冢”、“遗祠”、“玉树歌”、“胭脂井”等意象,都是对六朝时期繁华与衰败的深刻反映。
赏析
罗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将江都的落日与六朝的历史兴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首句“落日江都半是霞”以绚丽的晚霞开篇,既描绘了江都的自然美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辉煌与短暂,次句“野人犹说帝王家”则通过乡野之人的言谈,引出了对往昔帝王家的回忆与感慨,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历史遗迹和典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诗人罗隐对现实深感不满,他通过回顾六朝时期的历史兴衰,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