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壮志未酬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拂缨几遂终军愿,视策难雄祖逖心。
绝塞孤臣空自老,平生知己有谁人?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风格独特,多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反映社会现实,被誉为“诗界革命”的巨擘。
译文
想要像终军那样年少立功、报效国家的愿望几乎实现,但现实却让我难以像祖逖那样胸怀壮志、建功立业,我身处边塞,作为一个孤独的臣子,只能白白老去,这一生中又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和赏识我呢?
释义
拂缨几遂终军愿:终军是西汉时期的少年英雄,曾请求出使南越,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即愿意用一根长缨把南越王捆绑回来,这里借指作者年轻时也有类似的壮志豪情,但未能完全实现。
视策难雄祖逖心:祖逖是东晋名将,曾闻鸡起舞,立志北伐,收复失地,这里表示作者虽有北伐之志,但面对现实困境,难以实现祖逖那样的雄心壮志。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在晚年时期所作,表达了他对年轻时未能实现壮志的遗憾和感慨,首句“拂缨几遂终军愿”以终军为榜样,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次句“视策难雄祖逖心”则转而抒发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后两句“绝塞孤臣空自老,平生知己有谁人?”更是将个人的孤独和无奈推向极致,表达了作者身处边塞、无人赏识的悲凉心境,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黄遵宪在晚清时期经历了多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这些事件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晚年时期,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深感壮志未酬,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内心的感慨和遗憾,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也折射出晚清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