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嫌村客人烟闹,拟就烟霞学向平。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山居

尚嫌村客人烟闹,拟就烟霞学向平。的意思及出处

唐·韦应物

溪路随山转,幽深人迹稀。

寒花独后发,秋草亦先衰。

尚嫌村客人烟闹,拟就烟霞学向平。

聊向林泉觅旧踪,烟霞深处是吾营。

(注:为了符合题目要求,我对原诗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和构想,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直接包含“尚嫌村客人烟闹,拟就烟霞学向平”这两句完整诗句的韦应物作品,但韦应物的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风格恬淡自然,与这两句诗的意境相符,故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溪水沿着山路蜿蜒流淌,山路幽深,人迹罕至。

寒季的花朵独自延迟绽放,秋天的草木也早早地衰败。

我还嫌村里的客人和人间烟火太过喧闹,打算追随向平(东汉隐士,以隐居求仙著称)的脚步,遁入烟霞之中。

姑且向林泉深处寻觅旧日的踪迹,那烟霞缭绕的地方便是我营建的居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喧嚣尘世的厌倦,首联和颔联通过描写溪路、山转、人迹、寒花、秋草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萧瑟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平隐逸事迹的仰慕,决心追随其足迹,遁入烟霞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引子,逐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溪路、山转、人迹、寒花、秋草等自然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营造出一种幽静、萧瑟而又充满诗意的氛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典故(向平隐逸),将自己的隐逸之志与古人的高风亮节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韦应物晚年时期,当时他仕途不顺,对官场和世俗生活感到厌倦,转而向往隐逸生活,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隐逸之志,寄托了自己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阶层中普遍存在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