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杂诗
唐·李中
幽居林下远尘嚣,为报琅玕应结子。
荒山秋晚凤凰饥,空林寂寂寒烟起。
作者简介
李中,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他一生仕途不顺,多隐居山林,以诗文自娱,李中的诗作多描写山林隐逸生活,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因其生平事迹记载不多,故具体细节多有不详。
译文
我隐居在这幽深的林间,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为了报答这琅玕(美玉,此处借指高洁的品格或美好的事物)般的山林,我应该让心中的理想结出果实,在这荒山秋晚之时,连凤凰都感到了饥饿,空旷的林间寂静无声,只有寒冷的烟雾缓缓升起。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表达了他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句“幽居林下远尘嚣”点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远离尘嚣,清幽宁静,次句“为报琅玕应结子”则借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为了报答这美好的山林,应该有所作为,即让心中的理想结出果实,实现自我价值,后两句“荒山秋晚凤凰饥,空林寂寂寒烟起”则通过描绘荒山秋晚、凤凰饥饿、空林寂寂、寒烟升起的凄凉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暗示了理想实现的艰难与不易。
赏析
这首诗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表现手法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琅玕”象征高洁的品格,“凤凰”则比喻有才华的人或理想中的人物,使得诗歌意蕴更加丰富和深刻。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李中一生仕途不顺,多隐居山林,以诗文自娱,在隐居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了山林生活的清幽与宁静,同时也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居山林的生活场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等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