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隐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时逢尧舜宁虚贵,归事羲皇好达生。
竹径有时风引鹤,洞门终日水潺湲。
闲来石上观流水,兴至花间听鸟鸣。
莫道此中无乐事,人间万事总浮名。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始终秉持着为民请命的信念,其诗歌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译文
正值遇到像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但我不愿追求虚名富贵,而是选择追随古代圣王羲皇的生活方式,追求通达生命的真谛,竹林中有时清风会引来白鹤,山洞的门口整天都有溪水潺潺流淌,闲暇时我会坐在石头上观赏流水,兴致来时则在花间聆听鸟鸣,不要说这里没有什么快乐的事情,人间的万般事务终究只是浮名而已。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生活的向往,首句“时逢尧舜宁虚贵”指出虽然遇到了圣明的君主,但诗人并不看重虚名富贵;次句“归事羲皇好达生”则表明他选择追随古代圣王羲皇的生活方式,追求生命的真谛,后两句通过描绘竹林、山洞、流水、鸟鸣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归隐后的闲适生活,并表达了对人间浮名的淡泊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归隐后的宁静生活,表达了他对淡泊名利、追求自然之美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圣明君主与虚名富贵,以及自然景象与人间万事,突出了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诗人以闲适自在的心态,展现了归隐生活的美好与宁静,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仕途坎坷、心灰意冷之际所作,他一生追求为民请命,但多次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在经历了仕途的挫折后,白居易逐渐对官场失去了信心,转而向往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这首诗正是他归隐后心境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生命真谛的深刻理解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