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郢城怀古
唐·胡曾
一朝白起拔郢城,
两东门芜吁可伤。
楚客莫言亡国恨,
江陵犹是读书堂。
作者简介
胡曾(约839—?),唐代诗人,自号“醉吟先生”,潭州湘潭(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为军事家,擅长写咏史诗,著有《安定集》十卷,今存《咏史诗》三卷一百五十一首,皆七绝。
译文
一旦白起攻占了郢城,
两座东门荒芜令人哀伤。
楚地的游子啊,莫要再提那亡国之恨,
江陵仍然是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释义
“一朝白起拔郢城”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的历史事件。“两东门芜吁可伤”描述了郢城被攻陷后,东门荒芜、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楚客莫言亡国恨”是告诫楚地的游子不要沉溺于过去的亡国之痛,“江陵犹是读书堂”则表达了江陵作为文化之地,其精神与文化传承并未因战乱而断绝。
赏析
这首诗以郢城被白起攻陷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郢城的荒芜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文化传承的肯定,首句“一朝白起拔郢城”直接点题,引出历史事件;次句“两东门芜吁可伤”以景写情,渲染出郢城被毁后的凄凉;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从历史的沉重中跳出,以江陵仍为读书求学之地,展现出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胡曾的咏史诗往往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历史事件,寓含深刻的历史思考,这首诗也不例外,它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画面,既表达了对历史的哀悼,又展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胡曾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战乱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时代,胡曾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历史的兴衰更替有着深刻的思考,他通过咏史诗的形式,表达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关注,这首诗以郢城被白起攻陷的历史事件为引子,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