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督亢图穷见匕首
唐·李商隐
督亢图成樊首函,西入秦庭观玉几。
当年献地岂终为,空使荆卿泪满衣。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含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译文
督亢地图已经绘成并暗藏匕首,樊於期的首级也装入匣中,荆轲带着这些西入秦国宫廷,准备刺杀秦王,近距离地观看秦王的宝座(玉几),当年的献地之举(指燕太子丹为求刺客荆轲而献督亢之地给秦国)难道真的是为了这一刻吗?最终只落得荆轲刺杀失败,泪满衣襟的悲惨结局。
释义
“督亢图成樊首函”:督亢是燕国的一片肥沃土地,荆轲曾以献督亢地图为名接近秦王,图中暗藏匕首;“樊首函”指樊於期的首级被装入匣中,樊於期是秦国的叛将,被燕太子丹收留,后为助荆轲刺秦而自刎献头。“西入秦庭观玉几”:荆轲带着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西入秦国宫廷,准备刺杀秦王,玉几是秦王的宝座,象征着秦王的权威。
赏析
这首诗以荆轲刺秦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荆轲的悲壮行动,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感慨,诗中“督亢图成樊首函”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荆轲刺秦前的准备和决心;“西入秦庭观玉几”则描绘了荆轲接近秦王、准备实施刺杀计划的紧张场景,最后两句“当年献地岂终为,空使荆卿泪满衣”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燕太子丹献地求刺客行为的质疑和对荆轲悲剧命运的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晚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李商隐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个人仕途也颇为坎坷,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荆轲英雄悲剧命运的同情和感慨,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李商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