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是一种教学原则,意指在学生没有达到因求知而心求通、口欲言却未能表达的状态时,教师不应开导他;只有在学生经过思考并产生困惑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和引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
1、不愤不启的释义:
不愤不启指的是在教学或指导过程中,不到学生努力思考而仍无法理解、产生困惑或急于求知的地步,就不去开导他,这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思考、教师适时引导的教育原则。
2、不愤不启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篇,原文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强调教育的启发性。
3、不愤不启的例句:
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遵循“不愤不启”的原则,先让学生自行思考,直到他们真正感到困惑时,才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解答。
4、不愤不启的分解解释:
- “不愤”:指学生没有达到因思考而困惑、急于求解的状态。
- “不启”:指教师不给予启发或引导,整个成语强调教育的时机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5、不愤不启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一种教育或教学方法,强调教师应在学生真正需要帮助时才给予指导,避免过早或过晚的介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6、不愤不启的示例:
在数学课上,老师先给出了一个难题,让学生自行思考,学生们苦思冥想,但仍无法找到答案,此时老师才逐步引导,最终帮助学生理解了问题的解法,这就是“不愤不启”的一个具体示例。
7、不愤不启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成语都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 反义词:填鸭式教学、生搬硬套,这些成语则指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填鸭式教学”特别指教师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强行灌输大量知识的教学方式,与“不愤不启”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