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悱不发"的解释是指在教学或指导过程中,不到学生心里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嘴里想说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强调教育应适时适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欲望。
1、不悱不发的释义:
不悱不发是一个成语,意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古代教育的一种原则,强调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即在学生有求知欲但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不悱不发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强调教师应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解时再进行启发。
3、不悱不发的例句:
老师在课堂上总是遵循不悱不发的原则,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先让他们自己思考,直到他们感到困惑不解时,才给予适当的提示和解答。
4、不悱不发的分解解释:
- “不悱”:指学生心里想说但表达不出来的情况,即思维受阻,欲言又止的状态。
- “不发”:指教师不给予直接的解答或启发,而是等待学生达到一定的思考程度后再进行引导。
5、不悱不发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教育或指导过程中的一种策略,即在对方遇到难题或困惑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启发,以促进对方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6、不悱不发的示例:
在数学课上,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学生们苦思冥想,但始终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这时,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直到学生们自己找到了解题的方法,这就是不悱不发的典型应用。
7、不悱不发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都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 反义词: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这些方式通常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悱不发”这个成语的含义、来源、用法以及与之相关的近义词和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