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居庸关》,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过居庸关
元 萨都剌
居庸突兀倚青天,万古神京在上头。
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
燕云十六州何处,汉家陵阙空悠悠。
断碑残碣荒苔里,且对西风吊古愁。
作者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先祖居西域,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英宗侍读学士,迁集贤殿大学士,后出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又移治辽东,晚年寓居杭州,过隐居生活,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工乐府,以自然景物为题者居多,词句清丽俊逸,有《雁门集》。
译文:
居庸关高耸入云,仿佛倚靠着青天,万古以来的京城就在它的上头,这里千家万户富裕繁荣,气势雄伟地压倒了周边的十三州,那燕云十六州如今在何处呢?汉朝的陵墓和宫阙只留下了一片空旷和悠远,断碑和残碣被荒苔覆盖,我只能对着西风,凭吊这千古的哀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雄伟壮观和它所守护的京城的繁荣景象,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哀愁。
赏析:
首句“居庸突兀倚青天”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居庸关的雄伟高耸,为全诗奠定了壮丽的基调。“万古神京在上头”进一步强调了居庸关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颔联“万井千闾富庶,雄压十三州”则通过描绘京城的繁荣和居庸关的雄伟气势,展现了其作为军事重镇的威严和影响力,颈联“燕云十六州何处,汉家陵阙空悠悠”则通过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沉思,尾联“断碑残碣荒苔里,且对西风吊古愁”则以荒凉的景象和凭吊的情怀收束全诗,使整首诗在壮丽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创作背景:
萨都剌在元朝时期曾游历四方,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遗迹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感受,这首诗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经过居庸关时所作,通过对居庸关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萨都剌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逝去时光的哀愁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