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咈都俞成语的拼音是yù fú dōu yú,该成语源于古代君臣议事时表示意见相同的场景,“吁咈”表示反对的声音,“都俞”表示赞成的声音,整体用来形容君臣和睦、意见一致。
1、吁咈都俞的拼音:
yū fú dōu yú
2、吁咈都俞的释义:
吁咈(yū fú)指叹息声,表示忧伤或不满;都俞(dōu yú)则表示应答声,意为“是,对”,整体而言,“吁咈都俞”形容君臣议事时,臣子对君主的意见或命令表示赞同或应和的情景,也泛指人们意见一致时的和谐气氛。
3、吁咈都俞的出处:
该词出自《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俞,予闻,如何?’”这里“吁!咈哉”表示帝尧对放齐提议的不满,“俞”则表示对四岳建议的赞同。
4、吁咈都俞的例句:
在朝堂之上,大臣们对皇帝的决策纷纷表示支持,一片吁咈都俞之声。
5、吁咈都俞的成语用法:
作为成语,“吁咈都俞”通常用于描述一种和谐、一致的氛围,特别是在正式场合或决策过程中,人们意见统一、积极响应的情景。
6、吁咈都俞的示例:
在公司的年度会议上,各部门负责人对新的战略规划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支持,整个会场充满了吁咈都俞的气氛。
7、吁咈都俞的近义词:
近义词包括“众口一词”、“异口同声”等,都表示众人意见一致,没有分歧。
8、吁咈都俞的反义词:
反义词可以是“众说纷纭”、“意见分歧”等,表示人们意见不统一,存在分歧或争议。
虽然“吁咈都俞”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直接使用,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描述古代君臣关系或现代团队和谐氛围时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