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全诗是什么?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全诗是什么?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虽然您提到的关键词“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并非直接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但此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您的关键词意境相近,都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为了符合您的要求,我会在分析时侧重这一意境的解读。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纵不羁,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虽然直接引用的是《题西林壁》全诗,但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我自是笑别人底,却元来、当局者迷”所蕴含的哲理,即当局者往往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而旁观者则能更清晰地洞察一切,苏轼的这首诗正是对这一哲理的生动诠释。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