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荆轲歌 / 渡易水歌
作者:佚名(战国)
朝代:战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后两句在部分版本中并不包含,但此处为较完整的流传版本之一)
作者简介
此诗作者佚名,即作者姓名已不可考,它据传为战国末期著名刺客荆轲所作,荆轲,卫国(今河南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他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临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失败被杀。
译文
风声萧萧地吹啊,易水寒气逼人,
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
(后两句译文)
到虎穴去探访老虎啊,到蛟龙的深宫里探险,
抬起头仰天长啸啊,呼出的气化作白虹贯日。
释义
这首诗以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荆轲临行前的悲壮情怀,首句“风萧萧兮易水寒”,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悲壮的氛围,暗示了即将到来的离别与危险,次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则直接点明了荆轲此行的决绝与悲壮,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后两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壮色彩,展现了荆轲面对强敌时的英勇无畏。
赏析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展现了荆轲作为一位古代英雄的悲壮形象,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英雄行为的赞美,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崇高精神,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一句,不仅描绘了送别时的凄凉景象,更寓意着荆轲此行所面临的艰难与危险,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句,则直接点明了荆轲的决绝与牺牲精神,使全诗达到了情感的高潮,整首诗在形式上短小精悍,但在内容上却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据传为战国末期著名刺客荆轲所作,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太子丹派遣,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在临行前,荆轲与太子丹及众宾客在易水河畔告别,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与危险,荆轲慷慨激昂地吟唱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这首诗因此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英雄悲壮情怀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