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累绶若成语的解释

印累绶若成语的摘要:印累绶若形容官吏身兼数职,官印、丝带重叠,形容官职繁多且显赫。“印”指官印,“绶”指系官印的丝带,“累”指重叠,“若”指像,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官员身兼多职、权力重大的情景。

1、印累绶若的拼音

印累绶若成语的解释

yìn lěi shòu ruò

2、印累绶若的释义

印累绶若形容官吏身兼多职,官印、绶带累赘重叠的样子,印,指官印;绶,指系官印的丝带;累、若,都是重叠、众多的意思。

3、印累绶若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书·石奋传》:“子孙胜冠者在数十人,徙其秩,小者至二千石,大者至丞相、大将军,可谓极盛矣,万石君凡五男,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遂定侯家焉,及孝景即位,尊为太上皇故吏,以师礼事之,入则侍从,出从参乘,赏赐累千金,爵至太中大夫,子孙为小吏,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太史公曰:仲尼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子孙恬淡,皆以克己复礼为职,吏民慕之,其长子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言则大恚,以故不自安,遂谢病,以中子庆为卫尉,庆中子德为内史,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朝谒,出入仓门,万石君必朝服坐于堂上,内史过门下趋,万石君亦不立,德为吏,上及贵戚多以为言,曰:‘内史尊贵,今徒跣入,甚无礼。’万石君曰:‘贵戚父兄然,况乃石君乎!’是以上尽敬之,及为丞相,万石君无怍色,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责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数十人,其仆妾皆取诸势家,不为多蓄积,子孙或有过,归之,上辄召入,称曰:‘大夫不以罪过为故,独以身善,一门内至二千石者三人,吾所不及也。’大臣皆过其喜,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其官,尝病,召诸子,中子最亲,与谋,即身解绶印,绶若组,以与中子,曰:‘此汉节,公所奉以辅宗庙者也,当善传之,子孙当以此存。’中子泣受,万石君竟以寿终,及孝武帝时,丞相以景帝疾时多内谒,坐免,后丞相以罪自杀,柏至侯免,卫尉庆为丞相,二岁余,坐法免,其后庆子德坐法死,国除,庆为丞相,封侯,传子至孙,而德无后,万石君及子孙中,为丞相、将军者五人,为二千石者十余人,及孝宣帝时,万石君子孙获罪,至大司马者七人,其余为二千石至九卿者十三人,诸孙中,其小者犹以石为字云。”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印累绶若”四字,但后世根据文中描述的万石君家族多人高官厚禄、官印绶带累叠的情景,提炼出此成语。

4、印累绶若的例句

他身兼数职,印累绶若,工作十分繁忙。

5、印累绶若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或一群人因担任多个官职而显得官印、绶带累赘重叠的样子,含有褒义,表示其地位显赫、职务繁多。

6、印累绶若的示例

在古代,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往往印累绶若,身兼多个要职,如丞相、大将军等。

7、印累绶若的近义词

身兼数职、高官厚禄、位极人臣等。

8、印累绶若的反义词

无权无势、一介布衣、平民百姓等,需要注意的是,反义词的选择往往取决于语境和对比的焦点,因此以上提供的反义词仅供参考。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