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焦山铭志
唐·李中
假使焦山真羽化,待华阳贞逸铭方瘗。
仙踪渺渺难追寻,万古遗风尚凛冽。
云绕峰峦翠色浓,水环岛屿碧波叠。
谁言此地无仙骨,只待高人慧眼别。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李中并无此确切诗作,但李中是唐代的一位真实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故以此身份进行创作。)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诗作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深受后人喜爱,虽然此首《焦山铭志》为虚构之作,但李中的真实作品确实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细腻描绘。
译文
假若焦山真的能羽化成仙,那就等到华阳真人(或指某位高道)为其撰写铭文后再行埋葬(此处“铭方瘗”寓意着对仙迹的尊崇与铭记),仙人的踪迹渺远难寻,但他们留下的高尚风范却万古长存,令人敬畏,云雾缭绕在山峰之间,翠色浓郁;碧波荡漾在岛屿周围,水波层层叠叠,谁说这里没有仙人的遗骨呢?只是等待着有识之士用慧眼去发现罢了。
释义
本诗通过虚构的焦山羽化传说,表达了对仙人遗迹的向往与尊崇,诗中描绘了焦山及周边环境的美丽与神秘,暗示了仙人可能曾在此隐居修炼,也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德和超凡脱俗境界的向往。
赏析
本诗以仙迹为引子,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诗人通过对焦山及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仙人遗迹的神秘魅力,通过“谁言此地无仙骨,只待高人慧眼别”的结语,表达了诗人对仙人遗骨的期待与探寻之心,也暗示了真正的高人能够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与奥秘。
创作背景
(虚构)此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设想为诗人李中在游历焦山时,被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仙人传说所吸引,从而触发了创作灵感,他通过虚构的焦山羽化传说,表达了自己对仙人遗迹的向往与尊崇,同时也寄托了对高尚品德和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或许也借此诗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