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散、关塞阻,恨难寻杏馆觅瓜畴。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

恨别

簪缨散、关塞阻,恨难寻杏馆觅瓜畴。的意思及出处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变体(融入关键词)

恨别愁思簪缨散,关塞重重阻路难。

洛城远去心难定,恨难寻杏馆觅瓜畴。

(注:此变体为根据要求融入关键词后的创意性改写,非杜甫原诗内容。)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以原诗《恨别》为基础进行翻译,变体部分因非原诗内容,故不单独翻译)

洛城一别之后,已经相隔了四千里(的路程),

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有五六年了。

草木由绿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

兵戈阻隔,我只能老死在三峡江边了。

每当我想念家乡时,就独自在清冷的月光下站立,

每当我想念弟弟时,就白天看着云彩睡觉。

我听说河阳最近取得了胜利,

司徒(指唐肃宗时的名将郭子仪)正急于攻破幽燕。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战乱时期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通过描述自己与家乡的遥远距离、战乱造成的阻隔、个人生活的困苦以及对胜利的期盼,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描写,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洛城一别四千里”与“胡骑长驱五六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战乱的残酷和持久,而“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胜利的期盼和对英雄的敬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处战乱之中,与家人分离,生活困苦,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胜利的期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