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山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古径幽幽草木深,后人多少继遗踪。
千年石磴留云气,万丈飞泉响水声。
到我便、失惊打怪,何曾识得此中情。
归来独坐小轩窗,月照空山梦未醒。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辛弃疾虽为宋代著名词人,但此诗并非出自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豪放派词人代表,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北方,后投身抗金斗争,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其词作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激昂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古老的道路上草木茂盛,后世有多少人追寻着前人的足迹,千年的石阶上仿佛还留有云雾的气息,万丈高的瀑布发出震耳欲聋的水声,轮到我来到这里时,却感到惊奇和不解,哪里懂得这其中的深意和情感呢?归来后独自坐在小窗前,月光照耀着空旷的山林,而我仿佛还在梦中未曾醒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游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前人遗迹的追思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未能深刻理解这些遗迹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情感的一种遗憾和自省。
赏析
这首诗以游山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敬畏,首联“古径幽幽草木深,后人多少继遗踪”点明了游山的主题,也暗示了诗人对前人遗迹的追寻,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如千年的石磴、万丈的飞泉等,进一步渲染了游山的氛围,同时也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尾联“归来独坐小轩窗,月照空山梦未醒”则通过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对这次游山的深刻感受和对历史的沉思。
创作背景
(由于此诗为虚构作品,以下创作背景为假设性描述)
假设这首诗是辛弃疾在晚年时期游历某座名山时所作,在历经了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起伏后,辛弃疾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他站在这座名山的古道上,看着前人的遗迹和眼前的美景时,不禁感慨万千,他既感叹于前人的伟大和历史的厚重,又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遗迹背后的意义,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